(记者 吴山楚寒 沈扬) 良渚遗址出土了大量作为生活器物的黑陶,制陶在当时已形成了成熟的产业。但在考古挖掘中,并未发现烧制黑陶的窑。良渚先民如何将普通的泥坯烧成黑色,长期是一个谜。
在良渚黑陶文化园内,总能看到陶苏萌忙碌的身影。十余年间,这位良渚黑陶的研究者始终专注于同一件事——让5000年前的古老黑陶,重新走进现代人的日常生活。
破解古法
从泥土与火焰中寻回技艺
陶苏萌是土生土长的良渚人,他对黑陶的兴趣始于小学时去良渚博物馆参观的经历。他曾与山东、云南等黑陶产地的大师深入交流,发现由于气候、土质不同,良渚的泥土按其他地方的烧窑技艺并不能成功烧制出黑陶。
“良渚先民就地取材,所以我们要复刻良渚黑陶,就必须从找到最适合烧制的本地黏土开始!”陶苏萌带领团队耗费八年时间,寻遍周边土地,按不同土层深度系统取样,逐一分析成分并反复试烧。
复刻过程中,难题接踵而至。陶苏萌发现本地黏土对温度极为敏感。“温度稍高,陶坯难以成型。温度不足,碳原子又难以渗入陶体。”这看似基础的原料适配问题,成了他复刻黑陶路上的第一道难关。
而真正的核心挑战,在于破解“渗碳工艺”。“良渚黑陶不上釉却能通体乌黑,关键是让碳原子深入陶体内部,而非仅附着在表面,这样才能形成‘手触不沾黑’的独特质感。”陶苏萌介绍。这一工艺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堪称苛刻,温度、气压、湿度、风向,甚至柴火的干湿程度,每一个细节都会影响最终的烧制效果。
为摸清其中规律,陶苏萌与团队坚持记录每一次烧窑数据,在一遍遍失败与尝试后,最终完成了良渚本土窑的复刻。“我们每半小时记录一次窑温,还会详细标注当日的气压、风向与湿度。”十年积累,一本本写满数据的笔记,成了解读古法制陶技艺的“密码本”。
承古创新
让文明基石重归烟火人间
攻克技术难关后,陶苏萌的目光投向了“传承与创新”——既要精准还原古陶风貌,也要让黑陶贴合现代生活需求。
陶苏萌带领团队率先从复刻博物馆中的黑陶文物入手,从器型到色泽,每一个细节都力求还原5000年前的工艺水准。在此基础上,创新实践逐步落地:将良渚文化中600多个刻画符号镌刻于黑陶之上,为古老文明赋予新的载体;融合中国传统茶器器型与黑陶工艺,打造适配现代人使用的茶饮具……
陶苏萌和同事对良渚黑陶文物整理分类后发现,这些文物无外乎生活中常用的锅碗瓢盆。在他心中,良渚文明如同一顶跨越五千年的皇冠,如果说玉器是冠顶璀璨的明珠,彰显着先民精神信仰的高度,而黑陶则是那坚实的基石,承载着先民日常生活的温度与审美。如今,他要做的就是让这基石重现光华。
“文物的生命力在于融入生活,”陶苏萌常说,“回归社会、服务人民、延续价值,这才是我们传承黑陶技艺的最终追求。”如今,良渚黑陶已悄然走上餐桌、成为百姓茶桌上的雅致器物。未来,他还计划将黑陶融入建筑与室内装饰,让这门古老技艺,真正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。
窑火跃动,映照着陶苏萌专注的身影。面对即将到来的第三届良渚论坛,他表示:“希望借助这个国际化的平台,让澳门赌场攻略,澳门现金网海内外嘉宾亲身感受黑陶的魅力。让这些曾静默于展柜的文明印记,真正成为连接古今、沟通中外的文化使者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