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记者 阮伟康) 城市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,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
当前,全国各地正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,因地制宜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。紧随国家部署,10月12日,浙江省委城市工作会议在温州召开,系统总结全省城市发展经验,研判当前形势,明确新一轮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与任务。

而在这场城市能级跃升的生动实践中,余杭,正以昂扬之姿走在前列。

擘画现代化城市发展蓝图

在文一西路西延工程(二期)东段的隧道深处,双头运输车正将巨型管片源源不断运往作业面,施工人员于十余米高处完成拼装,每一个环节都在推动城市地下脉络伸向更远方。一旁,重达2500吨、直径超过15米的盾构机蓄势待发,即将推动这条“地下长龙”继续向前——这不仅是基建的推进,更是现代化城市“大动脉”的有力搏动。

地面之下,城市脉络不断延伸;地面之上,一条世界级的城市中轴线正加速成形。作为中轴线的制高点,国际数字商务区内350米双子塔与周边写字楼群共同勾勒出天际轮廓;位于轴线核心的杭州未来国际演艺中心建设如火如荼……这些地标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构建,更是现代化城市功能与形象的集中表达。

城市的现代化,不仅体现为宏伟的“骨架”,更蕴藏于科技为生活注入的“温度”。在程天科技研发室内,测试员聂鹏正试穿一款在研外骨骼产品。当他迈出第一步,机械关节发出清脆的“咔嗒”声,步态随之变得轻捷——这声被创始人王天称为“机械呼吸”的轻响,恰恰是科技人性化的生动注脚。

今年3月,该企业推出首款个人消费级产品“易行髋关节助力外骨骼”,售价仅2599元,上架15秒即售出近200套;7月补货250套,3分钟内再度售罄。

从地下轨道到云端楼宇,从机械外骨骼到百姓生活,余杭正在系统擘画一幅“基建为基、科技为翼、人文为魂”的现代化城市全景图。

而这幅蓝图的背后,是系统化、多层次的有力支撑。在创新动力上,全省首个浙江省首个国家大科学装置——杭州超重力场已正式投用,之江、良渚、湖畔、天目山四大省实验室并进发展,环之江实验室、环北航国际创新学院等生态圈建设稳步推进。同时,余杭与浙大共建脑机交叉研究院、量子研究院、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等平台,精准瞄准未来产业方向。

在空间布局上,余杭以“大孵化器”战略为牵引,打造从实验室到产业园的全链条培育体系。海创园、梦想小镇、人工智能小镇等特色园区持续发力,低空经济产业园、“模域空间”、AI杭州开发者社区等新型孵化平台相继落地,推动强脑科技、灵伴科技、思看科技等新锐企业快速成长。

以城兴产,以产促城。余杭在建设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的过程中,始终注重城市功能与创新功能的深度融合。余杭国际体育中心、等高能级文化设施陆续布局;浙大一院总部、浙大妇院余杭院区、杭州外国语学校余杭校区等优质医疗教育资源纷纷落地;杭州西站高铁网络持续完善,连接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香港等核心城市……一座现代化人民城市已初具模样。

加快打造共同富裕“余杭样板”

上午11时,“禹上稻乡”综合体的直播间里,米酒促销正火热进行。镜头前,永安村党委书记张水宝与职业经理人刘松配合默契,一场直播销售额逼近十万元。

从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56万元,到2024年跃升至609万元,永安村在短短数年间实现十倍增长。这一跃升,不仅是数字的增长,更是余杭促进城乡融合发展、推进共同富裕的生动见证。

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建设,从来不是城市的“独角戏”,而是城乡共进的“协奏曲”。这份来自乡村的“共富成绩单”吸引了全国目光——一位来自河北的“新农人”在参观后感慨:“线下做得再好,也不如线上市场广阔,这里真正打开了乡村振兴的新思路!”

早在2021年,余杭就针对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、城乡差距较大等问题,打造“1+5”山城协作联合体,旨在通过未来科技城与西部五镇的深度协作,推动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,实现城乡融合发展。2022年以来,余杭大力推动组建一批契约化、功能型乡村发展共同体,以“运营前置”理念破题——在项目规划阶段,就将市场需求、游客体验与可持续发展纳入通盘考量,让每一个乡村项目从落地之初就自带“流量密码”。

在具体推进中,余杭坚持“一村一策、一片一品”,塑造差异发展、特色引领的共富格局:苕溪以北八村共建“禹上稻乡”,打响区域共富品牌;中泰三村聚焦竹笛文化,打造“产业+文化”示范片;杜城等五村依托良渚底蕴,推动古今文明交融……从分散经营到协同发展,一幅“各美其美、美美与共”的乡村振兴图景正徐徐展开。

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。余杭在全国首创农村职业经理人制度,引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,为乡村持续发展注入活力。在“禹上稻乡”,职业经理人与村集体创新合作模式,推动业态升级与品牌塑造,成为强村富民的重要推动力。

今年年初,在全区深化新时代“千万工程”推进会暨缩小“三大差距”动员部署会上,余杭又提出要构建“1+5”山城协作升级版,探索“余杭经济开发区+大仁和”“良渚新城+大良渚”“未来科技城+大环城带四镇街”等联动机制,鼓励镇村打造重要产业平台的功能拓展区,推动农村生态、文化等特色资源与城市发展需求精准对接,使余杭的广袤乡村成为都市产业的“后花园”和科创资源的“第二空间”。

这条以城乡融合为底色、以人民福祉为依归的“余杭路径”,正应了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题中之义。

打造人民满意的

宜居品质之城

这个夏天,在葛巷地铁站不远处,一片荷花悄然盛放,与白天的摩登楼宇、夜晚的绚烂霓虹相映成趣,屡屡登上网络热搜,成为城市中一抹动人的自然风景。

令人难以想象的是,这片荷香四溢的“梦想荷塘”,昔日竟是一片杂乱之地。去年5月,仓前街道启动环境整治提升工程,仅用五天便完成现场清理与堆场垃圾清运。随后,街道对沿河岸线实施微改造,将原有的四个沉淀池精心打造为“梦想荷塘”,使之成为市民争相打卡的休闲空间。

“绣花”一般的微改造,核心在于因地制宜、以人为本。这样的理念不仅体现在水岸之间——仓前“景腾阿勒泰”因大片格桑花而火爆出圈。白色如雪,粉色似霞,红色如火,市民穿行于花径之间,宛如步入“莫奈的花园”。

微改造持续雕琢着城市的宜居品质。在太炎社区,一片曾经的荒草地如今变身成为居民口中的“金角银边”。社区工作人员在走访中了解到居民对儿童活动空间的迫切需求,遂启动改造工程,将900多平方米闲置地打造为户外儿童乐园,服务周边约4000户家庭,赢得广泛好评。

这样的变化,源于余杭“系统更新、模式革新、空间焕新”的整体思路。“面对快速城市化带来的空间低效等问题,我们摒弃了‘拆旧建新’传统模式,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,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,推动城市更新从‘物理空间优化’向‘整体功能再造’升级。”据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人介绍,今年全区计划实施133个城市更新项目,年度计划投资70亿元,目前已完成65亿元,投资完成率达93%。

城市更新不仅关乎空间再造,更要直接回应“住有所居”的民生期盼。今年以来,余杭出台《安置房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机制》,17个续建安置房项目推进顺利,5个项目开工、7个项目竣工,915户家庭顺利回迁。

在此基础上,余杭持续完善“四房联动”机制,织密住房保障网。在良才佳府公租房中,租户徐建林的儿子徐泽璞今年成功考入浙江大学。“每月租金944元,温馨舒适、设施齐全,为孩子备考提供了安静的居住环境。”截至目前,余杭已累计推出公租房593套、保障性租赁住房1208套,提前4个月完成年度目标;人才共有产权房配售2152套,1066套配售型保障性住房也在有序推进,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正助力不同群体实现“安居梦”。

从“有得住”到“住得好”,余杭还在老旧小区更新与未来社区建设上同步发力。 结合“幸福红立方”民生工程,全区已完成老旧小区改造6万余平方米,加装电梯75台,同步推进电梯更新360台及二次供水、燃气改造等项目。在未来社区建设方面,81个社区及2个街道被纳入省级建设名单,覆盖率达79%,其中51个社区获评省级未来社区,良渚街道文化村社区、五常街道南滕社区更入选浙江省完整社区试点案例集,成为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生动样板。


分享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