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记者 杨阳 高庆洋 良渚遗址管理区微融媒体中心 摇慧敏) 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南门的文创店,一款印有神人兽面纹的咖啡杯被卢怡颖拿在手里仔细端详。杯身那道精细繁复的纹路源自五千年前良渚先民对神祇的虔诚信仰,而如今它成了一件日常饮水的潮品。

卢怡颖是杭州良渚玉文化创意产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、良渚文创设计负责人。

“这就是我们想做的,让文明不再只是玻璃柜里的‘古董’,而是可以带回家的‘日常’。”卢怡颖站在满架的文创产品中间,身后正是从玉鸟书签到神徽香囊的“年轻化”良渚。

一眼五千年

文明可以很“好闻”

卢怡颖还记得自己第一次站在良渚博物院那个巨大照壁前的震撼。“上面写着‘良渚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’。那一刻我在想:五千年前的人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?”

她没有停留在想象。如今,她和团队正用一系列“可亲可感可触”的文创产品,回答这个问题。

比如,一款名为“良物馥语”的车载香氛,飘出的不是普通花果香,而是稻香。“良渚是中国稻作文明的发源地之一,先民也吃米,和我们一样。”卢怡颖介绍,除了稻香,“良物馥语”车载香氛还有茶香、桃香,三种味道都从良渚的自然与考古背景中提取,成为穿越五千年的“嗅觉记忆”。

颜色也有了体系。2023年,“良渚MEI”生活美学工程首批研究成果“良渚核心色彩”发布,开创了国内大遗址原创色彩体系之先河。从鸡骨白、琮黄到璧青、抱玉朱,八种核心色、五种主题色,全部从玉器、陶器、环境中提炼。“我们把它们统称为‘良渚色’,用在所有新品中。”

一毫米里

藏着先民的“超时空匠心”

在卢怡颖看来,良渚文明的硬核,是那种“现代人也未必能做到”的极致工艺。

她向记者举了一个例子:反山王陵出土的“玉琮王”,在一毫米的宽度里刻了四五条细线,且互不重叠。“五千年前,没有金属工具,他们是怎么做到的?”她语气里带着敬意,“那不只是技术,是信仰,是专注,也是一种国家级的组织能力。”

这种“匠心”,成了今天良渚文创的设计底线。

“我们绝不让良渚的元素被异化或稀释。”她说,所有产品哪怕再轻量化,纹样都源自文物原型,产品介绍里一定会附上文物出处,“我们要让消费者了解,你买的不仅是个梳子,更是有来头的文明符号。”

在众多文创产品中,卢怡颖对“良颜玉影玉冠天下发梳”系列情有独钟。灵感来自良渚的“玉梳背”——先民插在头上的装饰品。

团队把它做成可直接使用的梳子,材质选用色泽如玉的醋酸,既坚韧又轻亮,“我们想还原玉的质感,同时符合现代女生的使用习惯。”

这不是简单的复制,而是一场跨越五千年的对话。

同样“对话感”十足的,还有“渚神护佑”系列。神人兽面纹,这个曾刻在祭天玉琮上的神徽,如今出现在手绳、帆布包、钥匙扣上。

“我们说‘神佑’,是希望良渚的神也能保佑今天的你。”卢怡颖笑着说。

一群人

一起做“年轻”的良渚

良渚文创不只是一门生意,它更是让文明走出去的载体。

“来我们的店里的不只是文博爱好者,还有很多普通游客,尤其是年轻人、亲子家庭。”卢怡颖观察到,不少外地游客一开始对良渚并不了解,但会被文创产品吸引,进而愿意带一份“良渚”回家。“这就是文化传播,一件小产品,就是一颗种子。”

比如去年杭州文博会上,良渚展区人潮涌动,稻香香囊成为爆款。更让卢怡颖欣慰的是,“很多客人不是只买一件,而是挑好几样,说要送给亲朋好友。”

面对即将到来的第三届“良渚论坛”,卢怡颖视之为良渚文化走向更广阔舞台的契机。

“文明不是一个人能传承的,是众人拾柴火焰高。”她告诉记者,今年年初,团队发布了“良渚文创产品共创计划”,开放色彩与纹样体系,邀请设计师、企业一起参与,“我们希望良渚不只是余杭的,也是中国的、世界的。”

卢怡颖理想中的良渚文创,不仅是“紧跟潮流”,更是“与时代共振”。团队会持续关注年轻人喜欢什么、数据反馈如何,再决定开发方向。“我们要做的,是让五千年的文明,在今天依然年轻。”她说。

走出文创店时,夕阳正落在良渚古城的土垣上。远处,有一个孩子举着一枚玉琮造型的毛绒玩具奔跑;近处,一个年轻女孩正试用“良颜玉影玉冠天下发梳”。

五千年前的文明,就这样悄无声息地“跳”进了今天的购物车。它不再沉默,而是以文创为舌,向世界娓娓道来一个依旧年轻的中国故事。


分享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