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报讯 (通讯员 虞筱钰 喻嘉伟 记者 张瑚滢) 清晨,径山镇依山社区的垃圾投放点旁,几位身着马甲的工作人员早已忙碌开来。他们轻轻掀开易腐垃圾桶的盖子,仔细检查分类是否纯净;俯身擦拭智能投放设备的感应区,确保感应灵敏、操作顺畅;认真记录各色垃圾桶的重量变化……这是定时定点督导垃圾投放工作中最常见的一幕,也是社区推动垃圾分类从理念走向实践的真实写照。
“以前这里垃圾乱丢、异味弥漫,尤其夏天更是蚊虫孳生。现在有了专人定时查、定点管,环境真是好太多了!”居民王阿姨的感慨,道出了不少人的心声。
过去,垃圾分类对许多居民而言,只是宣传册上的文字,缺乏实际的行动引导。如今,依山社区从居民实际需求出发,创新推出“定时定点+专人督导”模式,将理念转化为行动,将要求内化为习惯。
每日早7点到9点、晚6点到8点,工作人员驻守在智能垃圾站与分类桶旁,耐心指导居民正确区分易腐垃圾与其他垃圾、拆解可回收物,及时纠正混投、错投行为。他们不仅是监督者,还是垃圾分类的“移动课堂”,让“随手一分”成为习惯。
智能设备与传统桶点相结合的“双轨监督”机制,是依山社区推进垃圾分类的创新之举。智能垃圾站配备感应投放口与称重积分系统,居民刷卡自动开盖,投放后即时称重并积分,便捷高效的操作大大提升了居民参与意愿。
在传统分类桶点旁,宣传展板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清晰标注“易腐垃圾投绿桶、可回收物进蓝桶”等指引,配合工作人员现场讲解与示范,让分类知识不再是冷冰冰的条文,而是可操作、可感知的生活实践。
“垃圾分一分,社区美十分。”如今的依山社区,垃圾投放点从脏乱差变身洁净区,居民从“被动分类”转向“主动参与”。
这一转变的背后,离不开社区工作人员日复一日的坚守与付出。无论是寒冬酷暑,还是风雨交加,他们始终准时出现在岗位上,用细致耐心引导居民,用责任行动守护环境,他们的身影已成为社区一道亮丽风景线。